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3:10:41   浏览:90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

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已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9月1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8年10月6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的决定

(2008年9月1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

(2008年6月19日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08年9月19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威胁、侮辱、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

  本条例所称家庭成员,是指配偶、子女(养子女)、父母(养父母),以及有抚养、扶养、赡养关系或者共同生活的继子女、继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儿媳(女婿)、公婆(岳父母)等亲属。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教育和处罚相结合。

  第五条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举报家庭暴力,对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领导,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列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家庭暴力的综合治理工作。

  

  第七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有关机关和组织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宣传、培训工作,监督检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建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网络和合作机制,组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志愿者队伍,指导建立居(村)民委员会家庭暴力投诉站(点);

   (三)协调、督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有关机关和组织依法及时受理、调解、查处家庭暴力案件以及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帮助、救助等服务;

   (四)总结和推广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先进经验,表彰、奖励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

   (五)开展其他有关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委员会设立办事机构,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纳入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的法制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范围,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

  第九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做好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宣传家庭暴力防范和自我保护知识,并及时调解辖区内的家庭纠纷。

  第十条 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舆论监督,倡导建立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营造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社会氛围。

  第十一条 家庭暴力受害人可以直接或者委托他人向居(村)民委员会、家庭暴力当事人所在单位、乡镇(街道)综治机构、司法所等基层单位和自治组织以及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老龄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机构投诉或求助,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投诉、求助或者报案,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及时受理,不得拒绝、推诿。

  第十二条 受理家庭暴力投诉或者求助的有关组织,应当及时对家庭暴力当事人进行调解和疏导,如实记录家庭暴力行为人的违法事实和受害人的受害情况,并在征求受害人意见后制作和保存见证材料。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应当及时劝阻和制止;事态严重,劝阻制止无效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依家庭暴力受害人请求,有关组织应当如实提供家庭暴力情况证明。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将家庭暴力报案纳入110报警服务受理范围,接到家庭暴力报案后,应当及时出警予以制止,并制作接处警记录,向报案人出具报案回执。

   经调查取证,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依法及时对家庭暴力案件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轻微的,可以调解处理,对家庭暴力行为人给予批评教育,告知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防止事态扩大。

   (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理。

   (三)涉嫌犯罪的,应当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应当告知受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四条 有关机关和组织在必要时可以对已经调解、处理的家庭暴力案件开展回访工作,预防家庭暴力案件再次发生。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家庭暴力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家庭暴力受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家庭暴力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其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依法应予立案。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涉及家庭暴力的离婚案件,应当告知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损害赔偿,并在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居住等方面依法保护受害人。

  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相关证据而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调查收集。

   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家庭暴力受害人,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提供诉讼费用缓交、减免等司法救助。

  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鼓励和支持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经济确有困难又达不到法律援助条件的家庭暴力受害人减免法律服务费用。

  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及时受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伤情鉴定申请,并依法出具鉴定结论。鼓励司法鉴定机构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受害人减免鉴定费用。

  第十八条 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遭受家庭暴力,因客观原因不能或者不便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妇联、工会、共青团、老龄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机构应当为其向人民法院起诉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十九条 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侵犯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并要求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接受家庭暴力受害人就诊时,应当做好诊断、治疗记录,按照规定出具疾病诊断证明,必要时告知受害人保存相关证据。对有犯罪嫌疑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二十一条 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为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提供保护和帮助,必要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二十二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或者指定救助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紧急救助。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司法行政、卫生、民政、妇联、工会、共青团、老龄委、残联等有关方面的合作机制,在家庭暴力受害人接受临时紧急救助期间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医疗救治、心理疏导等服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救助服务。

   第二十三条 有关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及其相关事务时,对涉及的当事人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侵犯家庭暴力当事人个人隐私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有关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和县(市)、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委员会给予通报批评,并可以建议有关部门或者上级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一)对家庭暴力的举报、报案和受害人的投诉、求助,不及时受理或者不依法处理的;

   (二)对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不及时劝阻、制止或者报案的。

  第二十五条 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职责的,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待遇等问题的规定

国家教育委员会 财政部


关于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生活待遇等问题的规定

1985年12月12日,国家教委 财政部


为了保证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鼓励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经商劳动人事部,现对普通高等学校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学习期间生活待遇等问题,重新规定如下:
一、博士研究生待遇
(一)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指应届毕业生及其他非在职人员),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每生每月76元(六类工资区标准,下同)。
(二)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按本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按学校所在地相同职务人员计算,下同)和工龄津贴三项之和计算。如计算后低于第一条第(一)款标准的,则按第一条第(一)款每生每月76元的标准执行。
(三)1985年6月30日以前入校学习的,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凡现享受“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研究生助学金标准”的学生,按每生每月76元发给;凡入学前是国家职工的,在按原工资100%计算另加副食品补贴的助学金标准基础上,每生每月增加15元。
(四)学习期间书籍补助费标准:每生每年100元。
二、硕士研究生(含研究生班)待遇
(一)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指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其他非在职人员),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每生每月58元。
(二)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按本人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之和的90%,另加本人工龄津贴计算。如计算后低于第二条第(一)款标准的,则按第二条第(一)款每生每月58元标准执行。
(三)1985年6月30日以前入校学习的,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为:凡现享受“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研究生助学金标准”的学生,按每生每月58元发给;凡入学前是国家职工的,在按原工资90%计算另加副食品补贴的助学金标准基础上,1978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每生每月增加10元,1978年底以后参加工作的,每生每月增加7元。
(四)学习期间书籍补助费标准:每生每年60元。
三、其他有关问题
(一)军队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军队在职干部被录取为地方高等学校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并已办理转业手续的),其生活补助费标准,按上述有关规定执行。即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军队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按“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研究生生活补助费标准”执行;军队在职干部被录取为地方院校脱产学习的研究生,按转业后学校所在地相应职务和级别人员的工资标准计算发给。
(二)为了解决研究生本人学习期间生活上的特殊困难,另按学生每人每月2元的标准编列预算,由学校集中掌握,作为对研究生的临时困难补助使用。
(三)各地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肉食品调价补贴和工资改革方案规定的地区生活费补贴照发,原规定的副食品价格补贴,不再享受。
(四)参加1985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后入学的部分研究生,因入学前增加工资较多,增资部分分两年发给的,他们学习期间的生活补助费标准,按当年的实发工资计算。
(五)没有参加1985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其他行业的职工考取为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其生活补助费标准仍按原来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计算(含副食品价格补贴)。如计算后低于“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研究生生活补助费标准”的,则分别按第一条第(一)款和第二条第(一)款的标准执行。
(六)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书籍补助费一律发给本人掌握,具体发放办法由学校研究确定。
(七)国家职工被录取为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后,其生活补助费统由学校发给,不再享受原单位工资待遇。学习期间一律不计算工龄,入学前和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可以合并计算。
本规定自1985年9月1日起执行。过去原教育部、财政部有关研究生学习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即:(81)教计财字266号、(82)教计财字188号、(83)教计字191号、(84)教计字041号文件一律废止。各部门所属研究机构招收的研究生,其学习期间生活待遇等问题,可按上述规定办理。


吉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1987年11月21日吉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三章 娱乐活动管理
第四章 音像管理
第五章 出版管理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繁荣我省社会文化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范围:
(一)在我省境内的各类营业性演出、演出场所和营业性娱乐活动;
(二)在我省境内的各种录音录像出版物(以下简称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生产、发行、销售、出租和放映;
(三)在我省境内的各种图书、图片、报刊的出版、印刷、销售和租赁。
第三条 凡经营精神文化产品和娱乐活动的单位、个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促进文化市场的改革和开放,鼓励和提倡一切有益的娱乐活动,保护国营、集体和个人在文化市场中从事经营的合法权益及人民群众正当的娱乐活动。
第五条 对一切内容反动和宣扬淫秽、恐怖、凶杀、封建迷信思想的文化演出、出版物和其他非法演出、放映、非法娱乐活动、非法出版物,一律予以取缔。任何单位不得为其刊登、播放广告。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六条 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分别负责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工作,各级公安、工商和其他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搞好文化市场管理。
第七条 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二)监督、检查本条例的实施,及时处理实施中的问题;
(三)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追查责任,按规定予以处罚;
(四)负责文化市场的其他监督事项。
第八条 各级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可收取适当管理费,具体收费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收取的管理费,必须用于文化市场管理,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 娱乐活动管理
第九条 凡从事营业性演出和营业性娱乐活动的团体、个人和娱乐场所,须经县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营业性演出和营业性娱乐活动的场所,须取得公安部门签发的《安全检查合格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卫生许可证》及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内部使用的娱乐场所,需要对外开放时,按以上规定办理。
第十条 鼓励和提倡省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促进各种流派和风格的文化艺术的发展。省内外文艺演出团体或个人,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双方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或所在单位同意,均可进出我省演出。
外国或港、澳、台文艺演出团体来我省演出,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民间艺人进市区演出,须持演出管理部门颁发的《演出许可证》;出省演出,须到省演出管理部门授权的市、地、州演出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二条 非演出单位和非专业演出单位,须经县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后,方可组织营业性演出。
第十三条 有条件的文化艺术单位和其他娱乐场所、饭店、宾馆及展览馆等,均可开办营业性舞厅。
第十四条 除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的影片之外,凡在我省境内发行放映的影片拷贝,须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由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发行,其他任何单位、个人摄制、生产、进口的影片拷贝,不得在任何场所向社会公开放映。
第十五条 对尚不具备收票放映条件的农村,电影放映单位可通过签订合同实行预收费。
第十六条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剧毒及其他危险品进入娱乐场所;禁止在娱乐场所利用娱乐工具赌博或变相赌博;禁止倒卖娱乐票券。

第四章 音像管理
第十七条 音像出版物统一由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音像出版业务。
经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出版物和电台、电视台自制的节目版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八条 未经国家音像管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营业性音像出版物的复录生产业务。
第十九条 音像出版物的销售、出租和开办营业性摄制业务,须经市、地、州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取得经销《许可证》和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后,方可营业。
第二十条 收费录像放映单位,须经市、地、州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取得《录像放映许可证》。播放的录像带,须有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准映证》。
第二十一条 饭店、宾馆、招待所、铁路、民航及有涉外任务单位的有线电视所播放的节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教学、科研和机关等部门编印、翻录内部音像资料,须经省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取得《准印证》后,方可在批准范围内使用,不得在社会上销售。

第五章 出版管理
第二十三条 建立各种形式的出版单位和创办报刊,按国家规定审批。
第二十四条 凡经批准出版图书报刊的单位,不准擅自扩大出版范围和向其他单位或个人转让、出售出版登记号。
第二十五条 印刷厂不得承印、装订、出售非法出版物,不得自编、自印、自售书刊、年画、挂历、图片等出版物。
第二十六条 教学、科研和机关等部门编印的资料性图书,须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在批准范围内使用,不得在社会上销售。
第二十七条 经营图书、期刊的单位和个人,须经当地主管部门审批,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经营图书期刊不得擅自提价。个体经营者不得经营批发业务。
第二十八条 凡经营图书报刊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非出版单位出版的内部书刊、资料和非法书刊。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认真宣传、贯彻执行本条例,在文化市场管理和经营活动中成绩显著,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一款、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由县以上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
门会同公安、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分别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业,吊销《安全检查合格证》、《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没收其非法所得和实物。
以上处罚,视情节,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二)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财政、审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视情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文化市场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执行本条例过程中有失职或渎职行为、妨碍正当娱乐活动、勒索财物、擅自查封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被处罚单位和个人,必须按处罚机关的处理决定交纳罚款,罚款一律上缴财政。
单位受罚款项按《吉林省收费罚款没收财物管理条例》执行;个人受罚款项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公款核销。
第三十四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单位和个人,可在接到处罚决定十五日内,向处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一次;对上级机关的复议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拒不执行的,处罚机关可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87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