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12:45:38   浏览:822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的通知


连政发〔2006〕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已经2006年2月14日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连云港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政府机关),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掌握的依照本暂行规定应当公开发布的文件、数据、图表等档案、资料。
    第三条 连云港市行政区域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适用本暂行规定。
    第四条 政府机关是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人(以下简称公开义务人),应当履行公开政府信息的义务。公开义务人应当确定本部门处理政府信息事务机构和人员,负责本部门政府信息编制、管理、公开的日常工作。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人(以下简称公开权利人),依法享有要求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第五条 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合法、真实、及时、公正和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得非法阻挠或限制公开义务人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以及公开权利人依法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政府办公室、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监察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组成,负责研究、协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重要事项。
    市、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推动本暂行规定的实施。
    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监察部门依照各自职责监督实施本暂行规定。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下列政府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
    1.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办公地址、联系方式等;
    2.政府机关的职能、设定依据、行政执法岗位职权、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办事结果、执法责任、监督救济途径等情况;
    3.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职责分工、联系方式;
    4.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二)政府机关拟作出的决策、制定的规定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在制定过程中,起草机关或者决定机关应当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必要时,应当采取召开论证会、听证会等适当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三)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方面
    1.政府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2.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
    3.本行政区域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
    4.行政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示范文本等;
    5.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依据、标准。
    (四)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
    1.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灾情、疫情或者突发事件的预案、预报、发生、救助及处理情况;
    2.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婚姻管理、扶贫、优抚、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民间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标准、条件、措施及实施情况;
    3.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的批准文件、补偿标准、安置方案等情况;
    4.土地供应情况、房地产交易情况;
    5.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分配、廉租房的建设和申请情况;
    6.环境状况公报、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周报、地表水水质监测月报、重点污染源排放季报。
    (五)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
    1.重大城市基础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2.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政府采购限额标准、采购结果及监督情况;
    3.重要专项基金、资金的使用情况;
    4.政府财政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及审计情况。
    (六)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第九条 下列政府信息,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尚未形成结论的(但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暂行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会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可能威胁公共安全和个人人身安全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前款第(二)、(三)项所列的政府信息,权利人或者相关当事人同意公开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可以不受免予公开的限制;
    前款第(四)、(五)项所列的政府信息,如公开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并且公开不会造成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实质性损害的,公开义务人可以决定予以公开。
    第十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保证其所发布政府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所发布的政府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第三章 公开的形式和程序
    第十一条 政府信息公开采取主动公开和依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的方式。
    第十二条 公开义务人主动公开依据本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的政府信息,可以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形式予以公开:
    (一)政府公报或其他公开发行的政务信息刊物;
    (二)市政府门户网站、各政府机关网站(以下简称政府网站);
    (三)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
    (四)新闻发布会、听证会、咨询会、评议会等;
    (五)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热线;
    (六)各级各类档案馆及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
    (七)在政府机关主要办公地点等地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政务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
    (八)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取政府信息的形式。
    第十三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于本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的政府信息生成后10个工作日内主动履行公开义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政府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政府网站上公开,同时在政府公报上公开,并可增加其他的公开形式。    政府公报应当备置于政府办公地点的适当场所、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方便公众免费查阅;政府公报应当及时发至指定的书报亭、书店、邮局等发放点,方便公众获取。 
    第十五条 政府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向社会发布政府信息。
    第十六条 政府机关应当设置公共查阅室或者公共查阅点,配备相应的设施,方便公众对相关政府信息的检索、查询、复制。
    第十七条 公开权利人可以向公开义务人申请公开本暂行规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及申请获得本暂行规定主动公开范围以外的某项政府信息。
    第十八条 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可以采用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公开义务人提出申请。
    申请应当包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地址、联系方式以及所需政府信息的描述。
    公开义务人可以向申请人提供申请书的格式文本。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事项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    
    第十九条 公开义务人收到公开权利人申请应当予以登记。可以当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的,应当当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不能当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的,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下列情况予以书面答复是否提供政府信息:
    (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公开权利人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时间、场所、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主动公开范围尚未公开的,应当及时向申请人公开;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受理机关掌握范围的,受理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联系方式;
    (四)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受理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提供准确的内容描述或者补充申请;
    (五)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含有禁止或限制公开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公开义务人应当将可以公开部分的信息向申请人公开;
    (六)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受理机关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
    (七)当公开义务人向申请人表明某政府信息是否存在,即会导致公开不应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后果时,公开义务人有权对该信息的存在与否不予确认;
    (八)属于本暂行规定第九条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
    第二十条 公开义务人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不予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得再以有偿服务或者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不得通过与公开义务人有隶属关系或者业务指导等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中介组织以有偿或者变相有偿的形式向申请人提供。
    第二十一条 政府机关要进行国家秘密的确定,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的政府信息,应当暂缓公开,由同级保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对其性质予以认定后,再决定予以保密或公开。
    第二十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公开义务人向其提供注册登记、税费缴纳、社会保障等方面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当面向公开义务人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对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并签名或者盖章。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不完整、不适时或者不合理的,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要求公开义务人及时予以更正。公开义务人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对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身相关信息的查询、提供,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公开义务人应当编制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以及政府信息目录。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应当明确本部门政府信息申请受理机构、办公地址、咨询电话、传真号码、电子邮箱以及申请信息公开的具体程序、方法。
    政府信息目录包括政府信息的名称、索引、主题、基本内容的基本描述及其产生日期、查寻途径等内容。
    公开义务人应当适时更新本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目录。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的变更、撤销或者终止,应当及时公布作出说明。
    第二十四条 公开权利人查阅公开的政府信息时,有权获得相关资料、档案的复印件。
    公开义务人根据本暂行规定或者依据权利人的申请公开、提供政府信息不得收费,相关成本费用除外。
    公开权利人向公开义务人申请获取政府信息应当缴纳实际发生的检索、复制、打印、邮寄、送递等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收费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公开义务人收取的成本费用全额上缴财政。
    政府信息公开的经费应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法律、法规对收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人,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成本费用。 
    阅读有困难的残疾人、文盲等申请人可以提出口头申请,政府机关应当受理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四章 监督和救济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政务公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二月底之前,公布本行政区域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公开义务人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公开权利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统计;
    (三)公开义务人依申请同意公开、部分公开和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分类情况统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重要事项。
    公开义务人应于每年十二月底对本年度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向相应的政务公开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书面总结报告。
    第二十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人应当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考核评议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责任。政务公开考核评议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市政府负责全市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负责对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各县区政府分别负责本级政府部门和下一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分别负责各自职责管辖范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
    第二十八条 公开义务人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区)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同级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的;
    (二)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完整、不真实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隐瞒或者不提供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四)不依法更正有关申请人本人信息的;
    (五)不提供或者不及时更新本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
    (六)对已经决定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以有偿或变相有偿的形式向公开权利人提供的;
    (七)对投诉人、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八)违反保密法律法规,泄露国家秘密的;
    (九)违反规定收费的;
    (十)其他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
    第二十九条 公开义务人违反规定,隐匿或提供虚假的政府信息,或者以公开政府信息名义泄露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政府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同级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政府机关举报。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当事人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出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依据本暂行规定应当公开的政府机关的有效规范性文件,在本暂行规定施行前没有依法公开的,自本暂行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应当通过政府网站予以公开,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形式公开。    
    第三十二条 学校、医院及水、电、气、公共交通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可参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以及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可以根据本暂行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四条 本暂行规定由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条例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


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条例

(2010年1月21日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8号

《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条例》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0年1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1月22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从业人员在生育和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期间得到基本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城镇的各类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生育保险,并为本单位所有从业人员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三条 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生育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生育保险参保登记管理和其他具体业务工作。

本省地方税务机关(以下简称征收机关)负责生育保险费的缴费登记管理和征缴工作。

财政、卫生、价格、计划生育、审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生育保险工作。

第二章 生育保险费征缴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月向征收机关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从业人员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六条 用人单位按不超过本单位从业人员月缴费工资总额0.6%的费率缴纳生育保险费,省人民政府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适时调整,具体费率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根据生育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确定。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月缴费工资总额按本人实际工资总额确定。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实际月工资总额低于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60%的,其月缴费工资总额按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60%确定。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本人实际月工资总额超过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办理生育保险参保和缴费登记。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获准成立后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生育保险参保登记。

用人单位的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者依法终止的,应当自变更或者依法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自用人单位办理登记、变更和注销手续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登记、变更和注销情况通知征收机关。

用人单位应当在办理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规定到征收机关办理缴费登记。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月的10日前向征收机关申报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数额,由征收机关核定。

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申报的,由征收机关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110%确定其缴纳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征收机关根据该单位的经济状况、从业人员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用人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费后,由征收机关据实结算。

第九条 征收机关、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核查用人单位从业人员名册、工资发放表、财务会计账册等有关资料,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不得伪造、变造、谎报、瞒报或者隐匿。必要时审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参与核查的单位应当保守用人单位的相关秘密。

第十条 生育保险缴费管理实行年检制度。未经征收机关办理生育保险缴费年检手续的用人单位,工商、社会团体登记等有关部门不予为其办理相应的年检手续。

用人单位在办理注销手续时,工商、社会团体登记等有关部门应当审核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生育保险关系终结书。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因依法破产、撤销、解散或者其他原因终止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清偿其欠缴的生育保险费及利息、滞纳金。

第三章 生育保险基金

第十二条 生育保险基金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四)其他依法应当纳入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第十三条 生育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参保人的生育保险费用支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第十四条 生育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决算,应当按照国家及本省的有关规定编制、报请批准,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征收机关征收、管理生育保险费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生育保险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生育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十五条 统筹地区生育保险费的年度收支情况由当地审计部门依法审计,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向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后,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章 生育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从业人员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计划生育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为其累计缴纳生育保险费满12个月以上的,其生育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七条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下列项目:

(一)生育津贴;

(二)生育及其并发症医疗费用;

(三)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

(四)法律、法规、规章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项目费用。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法定休假期间内,由领取工资变更为享受生育津贴:

(一)女性从业人员生育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产假的;

(二)从业人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从业人员未就业的配偶不享受生育津贴。

第十九条 生育津贴按日计发,按月支付。生育津贴日标准为从业人员生育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的前12个月生育保险费月平均缴费基数除以30。

女性从业人员享受生育津贴的天数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妊娠7个月以上生产或者引产的,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按90天计算。难产的,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

(二)妊娠3个月以上、不满7个月终止妊娠的,按45天计算;

(三)妊娠不满3个月终止妊娠的,按30天计算。

(四)女性从业人员实行输卵管结扎手术的,按30天计算。

男性从业人员实行输精管结扎手术的,享受生育津贴的天数按15天计算。


第二十条 生育津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本条例的规定拨付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发放。

从业人员享受的生育津贴低于其实际工资的,由用人单位予以补足;高于其实际工资的,用人单位不得截留。

从业人员依照《海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八条规定享受增加的产假和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护理假期间,本条例未规定给予生育津贴的,其工资由原发放单位发放。

第二十一条 从业人员或从业人员未就业的配偶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内,因生育发生的检查费、治疗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床位费、药费以及分娩并发症等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从业人员未就业的配偶依照本款规定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不再享受本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报销生育医疗费的待遇。

从业人员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等因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二条 在本省退休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费)的退休人员,其所在单位参加生育保险的,可以享受除生育津贴之外的生育保险待遇。

第二十三条 从业人员和从业人员未就业的配偶异地生育,或者从业人员异地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其享受的生育保险待遇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二十四条 下列生育及其并发症医疗费用、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不符合国家和本省计划生育规定的;

(二)不符合本省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项目规定的;

(三)在国外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发生的;

(四)因医疗事故发生的;

(五)按照国家或本省规定应当由个人负担的。

第二十五条 省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会同发改、财政、卫生等部门确定生育保险基金用于支付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参加生育保险,或者参加后中断缴费且累计缴费不足12个月的,其从业人员的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五章 生育保险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 生育保险实行医疗机构定点管理。统筹地区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工作。省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生育保险定点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

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与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应当到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医。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向参保人告知有关生育医疗服务是否属于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和收费明细情况,不得违背参保人意愿提供自费药品、诊疗服务,也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拒绝为参保人提供生育医疗服务。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违反上述规定的,参保人有权向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投诉。

第二十九条 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给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费用,可采取限额、定额、项目付费的方式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省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制定。

第三十条 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检查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在诊断、检查、治疗、供药及收费过程中执行生育保险规定的情况。必要时卫生和价格管理等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在支付医疗费用前审验医疗处方、医嘱、诊疗报告单、病案、费用收据等有关资料。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或其他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医疗处方、医嘱、诊疗报告单、病案、费用收据等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谎报、瞒报或者隐匿。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及参保人有权查询生育保险缴费信息和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等情况。征收机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其他相关机构应当及时提供。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从业人员公布缴纳生育保险费情况,接受其监督。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有权对生育保险费征收、生育保险待遇支付和生育保险管理等工作进行监督,有权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举报。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

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有权就有关生育保险争议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生育保险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生育保险费数额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改正的,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征收机关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未按本条例规定的数额、期限缴纳生育保险费的,由征收机关责令限期缴纳欠缴的款额及利息;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欠缴额2‰的滞纳金,但不同时计缴利息;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伪造、变造、谎报、瞒报、隐匿、故意毁灭从业人员名册、工资发放表、财务会计账册等资料,或者不设账册,致使生育保险费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依法对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罚外,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征缴。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或者生育保险定点服务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骗取生育医疗费、计划生育手术费或者生育津贴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追回已支付生育保险费用及利息;情节严重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处以骗取金额2倍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生育保险证件、医嘱医案、医疗费凭证的;

(二)谎报、虚列就医人员名单、诊疗项目、治疗时间、医用材料、药品的;

(三)违反价格规定,虚报诊疗项目、医用材料和药品价格的。

第三十七条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违反本条例生育保险有关规定的,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取消其定点资格。

第三十八条 社会保障、财政、税务等部门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追回被挪用或者流失的生育保险基金;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生育保险统筹基金;对其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分别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将生育保险费计入生育保险基金的;

(二)未按规定将生育保险基金转入生育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的;

(三)贪污、截留、挪用生育保险费或基金的;

(四)违反生育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规定,造成基金损失的;

(五)擅自减、免或者增加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的生育保险费的;

(六)擅自更改生育保险待遇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解释。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于2001年7月1日起施行的《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生育保险办法》同时废止。




关于做好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交通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

厅公路字[2008]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厅(委、局),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
部2007年第39号公告公布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08年2月1日起实施。《标准》统一了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技术状况评定等级,明确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数据的采集和计算方法,为客观评定公路技术状况提供了依据,对加快推进我国公路养护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培训工作
  认真学习和贯彻《标准》是做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和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做好实施《标准》的培训工作。要以学用结合为原则,采用自学和专家集中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使广大公路养护工作者全面理解、正确把握《标准》,为《标准》顺利实施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部近期将委托《标准》主编单位组织开展全国培训。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今年应至少组织两次本辖区的集中培训。
  二、精心组织,稳步推进《标准》实施工作
  公路技术状况是衡量公路养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实现原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和新标准的平稳过渡,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分别组织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公路三类公路管养单位,选择不同的路段先期实施,为三季度全面实施新标准积累经验。同时,要根据《标准》相关规定,对现行的公路养护质量检查、养护质量报表制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为全面实施《标准》提供制度保障。
  三、依法加强公路技术状况监管
  公路技术状况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也是做好“三个服务”,加强行业监管的重要内容。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或指定的行业管理机构要以贯彻实施《标准》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公路技术状况监管工作。
  (一)要根据《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完善收费公路技术状况监管制度,根据公路的技术等级和功能,明确技术状况要求,并报部公路司备案。公路技术状况要求既应包括MQI的总体要求,也应考虑便于快速检测,且对服务水平、行车安全影响较大的分项指标,如平整度、路面损坏、车辙深度、抗滑性能等。部将根据各地情况研究制定统一的公路技术状况要求。
  (二)强化养护检查和复核检测工作。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指定的行业管理机构,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以公路技术状况评定为重点的公路养护工作检查,并重点对一些路况水平不高、技术评定工作不规范的收费公路进行监管和复核检测。技术状况评定和复核检测资金可在公路养路费中列支。
  (三)切实加强行业监管。各地要按照《标准》,督促公路管养单位做好技术状况评定工作,建立和完善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结果报告制度,并对各管养单位上报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复核,确保评定结果真实可信。对于评定结果不实的单位,要通报批评并予以纠正。同时,逐步建立公路路况水平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部将建立和完善主要公路的技术状况上报制度,并向社会公示,以促进全国公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009年1月31日前,各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向部公路司报送2008年《公路技术状况统计表》(附后)。
  四、大力推进检测与评定工作的专业化、自动化
  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对公路技术状况进行评定,势必影响群众出行和交通安全,并易产生病害识别不统一、人为因素影响评定结果等问题。为此,鼓励由省级公路管理机构或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每年统一组织一次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方法对相关技术指标进行检测,并按《标准》规定进行全面评定工作,鼓励使用计算机自动识别路面病害、计算结果评定和养护决策工作,鼓励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工作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各地应积极研究公路养护资金分配模式,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作为编制公路养护预算的依据之一,不断提高公路养护工作决策的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已经推广使用路面管理系统(CPMS)的,请在www.CPMS.com.cn下载最新升级系统;未推广CPMS的,也可在该网站下载MQI计算程序。
  五、实施《标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标准》与原相关标准规范的关系。《标准》实施后,原《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定标准》(JTJ075-94)和《高速公路养护质量检评方法(试行)》同时废止。《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2001)中与《标准》不一致的内容,以《标准》为准。
  (二)正确处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和日常养护质量检查的关系。《标准》中规定的“最低检测与调查频率”是对公路进行全面技术状况评定所必需数据的最低采集要求,不替代现行的日常养护质量检查工作。不得因《标准》的实施影响各养护管理单位的日常养护检查。日常养护检查仍应按照现行频率(每季度一次)和要求进行,但实际检查的内容应根据《标准》进行调整,并以路面损坏(PCI)、路基损坏(SCI)、桥隧构造物损坏(BCI)和沿线设施损坏(TCI)等主要指标为主。对MQI评定所需的路面平整度和车辙数据,在日常养护检查评定时可采用最近一次自动检测设备采集的数据。
  (三)按《标准》“最低检测与调查频率”所进行的公路技术指标检测,应在该指标的最不利季节进行。对竣工验收不满三年的公路,其技术状况评定可采用竣工验收时采集的平整度、抗滑性能和结构强度数据。

  附件:公路技术状况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办公厅(章)
二○○八年三月四日